服務宗旨 基本資料 設施 課程 活動回顧 好站連結
共享時間
創玩時間
成長時間
   




課程回顧─創玩時間 回顧首頁

圖畫動物園  
媽媽聽故事

從第二週開始,小孩畫圖一陣子之後,我就在和媽媽交流的時間裡頭,拿圖畫書給她們看,跟她們說故事。我並非要展現什麼所謂的「說故事技巧」,而是想要說一個簡單的想法,想要小孩親近圖畫書、親近故事,可能要讓自己先喜歡。於是在交流時間,我盡量選擇了一些不同畫風、不同敘述方式的書,當然那麼短短的幾個時間,很難有完滿的介紹,但是也因為這樣的機會,我們曾經談到了,有些可能適合幾個不同家庭的小孩,和一個不算熟悉的成人在一起時說的故事,或者,有些故事,也許在家中安安靜靜時,爸爸或媽媽把小孩抱在懷裡說,才會好聽。


在第四次,也就是最後一次的交流時間,我很故意的,選了一個我有機會就想要對一些媽媽說的故事Umbrella(by Taro Yashima)


故事是在說一個小女孩Momo, 三歲生日時得
到一雙雨鞋和一把雨傘,之後天天期待雨天的來臨,可惜卻事與願違。終於等到下雨的那天,她還沒刷牙洗臉就把雨鞋穿上腳,接著萬分興奮的,在媽媽帶她上學路上感受雨天的樂趣--昨天畫在紅磚到上的圖被雨水沖刷掉、雨點打在傘上項小鼓咚咚咚…。到了放學,爸爸來接的時候,重新再感受一次的情景、心情。接著故事拉回Momo已經是個大女孩的時候,故事說,Momo已經不記得之前故事裡頭所敘述的事情,同時,她也已經不記得,下雨天她第一次撐傘上學那一天,也是她第一次走在路上,沒有讓媽媽牽著手,也沒有讓爸爸牽著手。


可惜的是,我覺得那天我沒有把故事說的好。而說完這個故事,我們也回到現實,大家急急的去看小孩在圓柱子上畫了什麼。我覺得小孩還是有些放不開,雖然之前我們在一起想了,這麼大的牆,可以畫身體很大的大象、脖子很長的長頸鹿…,當然也可以畫很小很小的東西,不過,每個小孩似乎還是專注於眼睛前面的那一小片天地。


我想起曾經在一個攝影師家中的牆上,看到他用一隻彩色筆,將一個人被燈光投射打在牆壁上的影子身形描繪下來。於是我邀請哪一個小孩願意身體貼著牆,擺個好玩姿勢,讓我把他的形狀描在牆上。當那個小孩離開牆壁,回頭看到有一個自己在牆壁上,說實在的,當時,我除了高興看到他們的高興以外,應該再多瞭解一下,讓他們的畫畫情緒發酵的原因是什麼。而自從其中一個小孩貼在牆上之後,其他的小孩也希望可以這麼做,這時,媽媽們的玩心和共同創作的創意也加進來了。


所以你如果站在童年空間的這個圓柱子前,你會看到有倒立的小孩,也會看到,飛起來的小孩。小孩也在屬於自己的身形裡畫上自己的臉,有人畫到大部分的人都走了,還在畫,不小心畫到另一個人所屬的臉,害人家哭了,都還在畫。我不曉得,會不會有時候,這幾個小孩會用自己的方式,好好欣賞一下牆壁上的自己、牆壁上的畫?另外,在水泥漆牆壁上畫圖,麥克筆的效果,其實不夠好,值得注意一下。

說故事和畫畫

那麼,這四堂「故事動物園」到底在做什麼?


故事是小孩莫名的快樂,小孩看圖畫書聽老師說故事,然後,畫圖說自己的故事。老師故事不一定每個都要說完,小孩畫圖不一定要畫出什麼,比較有意思的可能是,故事和畫畫,幫小孩記住更多更多快樂的事情。


這是當初一個簡單想法。現在活動結束了,我的想法還是一樣,只是中間添加了許多,因為不同孩子、不同故事、不同的畫畫方式..等等的組成,而發生的小小特別。誰因為午覺剛起床,所以會想要選哪一本故事要我說;(每次我都帶一大籃子的圖畫書,放在我們說故事的地方)誰因為別人需要幫助,而加快一點自己畫畫的速度;誰很有自己在畫畫上的主張,雖然常常是笑而不說;又比如誰願意站起來,大聲告訴大家他圖畫裡的故事。我不可能在四次短時間的相處之中,像幼教大師一樣洞悉出,每個小孩的特色、他們可能面臨的問題、他們所說所畫的含意。


但是,藉由和媽媽的交流當中,透過這些觀察,也許能讓最熟悉這些小孩的媽媽,再一次捕捉到一些訊息,讓她們更知道她們的小孩。還是,更發現她們小孩的神秘呢?

文/ 林小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