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水生植物的世界 |
|
|
五月的北台灣,已陷入缺水的恐慌之中。近一個月炎熱而晴朗的天氣,早把大地烤乾,每個台北人渴望雨水的程度,就像即將乾涸的河流中,翻俯掙扎、張著大口呼吸的魚隻。 |
|
|
「水」有多麼重要,想必現在大家才懂,但是健忘的我們,恐怕也不會記得太久。比較起來,無法自由遷移的植物,比我們更受缺水之苦,有水無水,攸關生存,更何況是依水而生的水生植物呢? |
|
|
意外的,5月11日下午,就在林春吉老師抵達門口時,天空落下了一點一點的雨水。冒著小雨,林老師從車上扛下了個大旅行袋以及小魚缸,我們則在創玩空間準備了老師事先吩咐的三個大水桶。在集合了空間中四處玩耍的孩子和家長之後,水荒時期的水生植物課便開始了。 |
|
首先,林春吉老師先讓我們了解日常食用的水生植物有哪些?稻米、蓮藕、菱角、筊白筍。水生植物依其在水中生長的「位置」,也就是葉片與水面的相對位置,可分為: |
|
沈水性 |
完全沈浸在水中,根長在水底的土中。 |
挺水性 |
生長在水邊或水位較淺處,根同樣長在水底土中,但是葉片或莖卻挺出水面,花也是在水面上開放,如:水莎草。 |
浮葉性 |
生活在深水域,根莖固定在水裡,葉片則由葉柄支撐,平貼在水面,如:蕁。 |
漂浮性 |
這種植物的根沒有固定在土裡,而是隨著水四處漂浮,葉片較小,但是繁殖擴散得很快。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浮萍,也就是青萍,還有槐葉蘋。 |
|
|
林老師將每種植物一一放入桌上的小水族箱,標示它們在水中的位置,讓孩子們了解水生植物的生長特性,至於,專有名詞則專留給大人了解。在說明之後,孩子和家長都可親手觸摸這些水生植物,同時,林老師也透過植物特性來解釋植物的名稱,譬如,孩子拿到某種植物時,老師會鼓勵他們搓揉葉片,聞其味道,若聞起來像薄荷,再加上生長在水中,便可聯想出它的名字可能就是「水薄荷」;拿到水莎草時,老師要大家從莖部將莎草撥開攤平,然後問大家,這樣的形狀像什麼?像張紙,的確,水莎草就曾經是造紙的原料。透過這樣觸摸與聯想,老師讓生活在都市的孩子來認識水生植物,拉近孩子與野生植物的距離,畢竟,書本上的圖片讓我們了解的僅僅是植物的外貌,至於它的質地、它與水的關係,以及離開水之後奄奄一息的脆弱模樣,都希望能透過這樣的體驗課程,讓孩子感受。當然,這一切遠不及親臨植物的原生地去觀察來得真實,但我們希望這是孩子接近自然的一小步,更何況,有那麼多老師帶來的植物在今天的台灣已瀕臨絕種了! |
|
課程結束後,孩子紛紛跑出創玩空間,留下父母一同「瓜分」林老師從他的後花園採集來的珍貴水生植物,親子成長館的生態箱也分得了幾棵種類不同的水生植物,希望能在台北城裡的這個小小世界存活下來。最難想像的是,這樣綠意盎然的水生植物,需要的僅有水與陽光,而我們人類呢?是不是顯得需索無度,要得太多了? |
|
|